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

为什么孩子不想上学?探访北京第一家拒绝学习的门诊。

母婴育儿 2024-06-25 浏览(53) 评论(0)
- N +

你小时候拒绝过上学吗?高度敏感不能适应学校的孩子,通过疾病调解父母关系的孩子,因为鱼刺牵拉压力不能回学校的孩子...孩子们抵制上学有各种各样的原因。

据统计,全球约有17.8%的儿童/青少年拒绝学习,并出现相关问题。近日,北京第一家拒绝上学门诊,患儿和家长在此寻求专门的“返校”指南。

患者增多,医院单独开了门诊。

6月22日上午10点左右,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6楼,一位女士试探性地敲了敲诊室的门:“孩子不想上学,你看这里行吗?”

这是北京儿童医院的专业门诊,也是北京第一家门诊。22日是诊所正式开业的第一天。从早上8点开始,孩子和家长陆续来了。来访者既有初次就诊者,也有已经熟悉药物和以往检查报告诊疗流程的家长和孩子,还有一些成年人在得知门诊开放的消息后前来询问情况。

孩子拒绝学习的程度各不相同。

一个月前,三年级学生肖敏因为肺炎感染在家呆了半个月。返校一周后,肖敏表现出强烈的拒绝学习的倾向。父母推测肖敏无法适应课业压力,告诉他只要能上学,就不用做论文和回答问题,但肖敏还是不接受。

小明,初一,从第一学期开始就拒绝学习。他这学期只上了两天半的课,最近经常出现抽搐、咳嗽等身体症状。小明的妈妈说,小明出门在外的时候和平时没什么两样,但是在家里脾气暴躁。他不仅骂父母,有时还打人,偶尔劝他回学校。第二天,小明卧床不起,会对父母发脾气。在过去的一年里,小明唯一坚持的活动就是打游戏,对其他的都不感兴趣。

拒绝上学是儿童学习阶段常见的问题之一。根据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》(第五版)的分类,拒绝上学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诊断,而是与其他精神疾病尤其是焦虑症的共同症状。拒绝上学的孩子通常对学习和学校不感兴趣,不愿意上学甚至完全拒绝上学。

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李颖副主任医师发现,近两三年来,很多孩子表现出对上学的回避。在心身医学普通门诊,反映拒绝上学问题的患者比例达到了20%至30%,这也成为该科单独设立拒绝上学门诊的动力。

6月17日,拒诊信息发布,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阅读量很快突破5万。

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,李瑛正在问诊。受访者供图李颖在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。受访者因各种原因离开学校。

孩子长期拒绝上学,对孩子的学业、家庭、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负面影响,但拒绝上学的案例不在少数。

据统计,全球约有17.8%的儿童/青少年拒绝学习及相关问题。据美国政府统计,2015-2016年美国中小学生长期缺课率为16%;日本文部科学省2021年的调查显示,排除生病等原因,日本有超过24万中小学生不上学的时间超过30天。

我国对青少年拒绝学习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。2016年,一篇文章公布了对广州市5区18所中小学6369名学生的调查结果,拒学检出率为22.5%。

引发或维持拒绝学习的因素是不同的。小明的妈妈说,小明在学校没有好朋友,曾经被老师惩罚过。肖敏的母亲介绍,肖敏天生敏感、善解人意,遇到事情会下意识地回避。

在门诊里,李颖接诊过性格高度敏感、天生难以适应校园环境的孩子,为阻止父母冲突而出现躯体化症状的孩子,以及因为拔鱼刺的不良经历而倍感压力无法回学校的孩子...孩子的精神世界往往比大人想象的更加敏感和纤细。

从专业上讲,拒绝上学的问题与孩子的身体健康、个人心理因素以及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密切相关。

有人指出,患有慢性疼痛的儿童拒绝上学的概率较高;大多数拒绝上学的孩子患有一种或多种精神疾病;拒绝上学的孩子的家庭成员相互承诺、帮助和支持较差,家庭责任不明确,经常互相指责和攻击。一些研究还表明,近一半拒绝上学的孩子表现出与学校相关的压力源,包括在学校期间被欺负、嘲笑和孤立,与同学或老师发生冲突,不恰当的惩罚等等。此外,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有影响。

医学无法治愈的退化。

“为什么不去上学?”

“我就是不想去。”

“什么都不要做,就呆在学校,好吗?”

“不可能。”

“那就不要去上学,而是去参加期末考试,好吗?”

“好的。”

在与肖敏达成协议后,李英告诉小男孩在门外等着。在与肖敏的母亲单独沟通时,李颖告诉她,肖敏现在直接回学校比较困难,所以她应该退一步,采取过渡性的学校策略,在9月份继续上学。在此期间,父母应注意不要让肖敏呆在家里,而是将他推出家门,适当体验一下冲突,两三周后再进行复习。

“你是说去医院还是去你父母家?"

“他们的。”

“他们希望你继续上课,认为这对你的未来更好。你想过未来吗?”

“我没考虑过。”

“父母着急了怎么办?”

“不管。”

面对李颖的时候,小明挂着无所谓的笑容,一旁的家长叹了口气。结合小明长期在家打游戏的状态和心理测评的结果,李颖告诉父母,小明的动力严重不足。第一步是让他动起来,每天出去一次,至少一个小时,并继续服药。之后增加可以替换游戏的行为,解除游戏对小明的单绑定;当白天的活动量增加到和在校期间一样的水平,小明每天都有想做的事情,他就会考虑返校。

与肖敏不同,李英没有给出小明返校的具体时间,小明的父母似乎心照不宣。

可惜拒绝学习治不了病。就像对抗抑郁症一样,家庭参与、心理治疗、团体治疗、药物治疗甚至住院治疗都是劝人回归的可能手段。所以,当这位独自前来咨询的女士问要多久才能治好时,李英回答说:“一次解决不了。”

事实上,一些研究表明,即使经过适当的治疗,只有三分之二拒绝上学的儿童能够再次回到学校,其中近一半仍然有精神病诊断。年龄越大,拒绝上学越严重,返校率越低。

记者在门诊走访时发现,对于不同程度的病例,医生给出的建议是“让孩子走出家门”和“做点别的”。

李颖解释说,这两者看似与学习无关,实际上是为后来的回归做体力、情感、动力、习惯的铺垫。走出家门可以降低孩子肥胖和网瘾的风险;与外界保持联系,可以增加孩子找到兴趣点的机会;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增加幸福感,增强个人动力。对于抑郁的孩子来说,这正是他们需要“充电”的精神和情感能量。

在这条看似迂回的回归路上,学习不再是唯一的重中之重——也不应该是。

新京报记者戴轩

标签: